——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专访
OCT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价值
实际上,我们中心从2006年就开始应用OCT技术,但由于当时OCT技术的限制,以及我们作为研究者本身的认识局限性未能将OCT这一技术很快的在临床介入诊疗中发挥它的巨大优势。在此之后,我们在《Heart》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应用OCT对血栓形态、性质进行观察的体外研究,这好比一颗定心丸,让我们的OCT研究团队看到了在此领域的曙光。的确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介入医生操作越发熟练,OCT技术同时也不断更新。使得我们更多将OCT应用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本身,而不是克服技术上的难关。“不稳定斑块存在什么特征”、“哪些临床患者特征、因素以及斑块内微结构影响斑块的稳定性?”、“目前临床的抗栓、降脂治疗是否真正有效?”、“导致ACS(STEMI)罪犯病变是什么?”等一系列停留在理论的临床问题,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一一被打开,使得我们充分理解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展的关键环节。
2013年我们在《JACC》上发表的OCT对罪犯病变分类诊断的文章再一次为我们的研究团队提供了崭新的研究领域,即“ACS罪犯病变诊疗及策略制定”在斑块稳定性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ACS发病机制上。期待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能够解答临床医生、研究者对于ACS患者发病机制的问题。
影响OCT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因素
总体上讲OCT以其高分辨是目前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最有效手段!目前所有已知的与斑块稳定性相关的斑块成分、微结构,OCT能够给出明确的定义。当然由于识别OCT图像需要临床有经验的介入医生或技术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研究者间的差异,这是主观因素无法避免。2016年首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领域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在CIT会议期间发布,其中对于图像解读我们倾囊相传,旨在将OCT技术、OCT图像定义等在我国的应用规范化。
OCT评价非罪犯斑块目前除斑块体积由于穿透深度的限制与IVUS相比略显不足,相信临床介入医生,尤其是从事腔内影像学技术的介入医生应用起来会感受到OCT在评价斑块时的巨大优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应用OCT在评价罪犯病变附近,我们又叫“Remote plaque”的斑块稳定性时,可能由于表面残余血栓的影响低估了或者错失了对于斑块性质的识别。当罪犯病变处理后,这些临近区域的斑块是否亦存在不稳定因素,在术后斑块是否发生进展值得我们注意!
罪犯病变特征对ACS干预策略制定的影响
一直以来,对于ACS的认识由于腔内影像学技术的限制停留在尸检病理学的认识。而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ACS目前公认的病理生理因素。事实上,与病理学的认知不同,临床错失了一部分同样引起ACS的对其他罪犯病变类型的诊断。我们中心于2013年在《JACC》上首个发表OCT诊断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及钙化结节并建立影像学诊断罪犯病变的研究型文章,这是里程碑似的研究。开创了对ACS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及治疗策略的重新思考!在该研究基础上,我们前瞻性的开展基于ACS罪犯特征的策略转变研究,第一项便是EROSION I研究,2016年在ESC作为Late-breaking Trial发表研究结果,同一时间,全文被《EHJ》杂志接收并在线发表。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份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应用OCT技术对于罪犯病变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有证可循。随着我国ACS患者日益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远远超出可能承受的负荷。我们希望通过微薄之力在有效医疗资源下对ACS患者做到精确诊断、精准治疗。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需登陆